評〝農村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照顧住宅之研究 -以雲林地區為例-〞
論文出處: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空間設計系碩士班
論文作者:鄭君胤
一、論文摘要
由於高齡農民獨居的比例日益增加,農村高齡者多數兒女在都市工作,一旦因疾病造成失能,多被迫離開原有的鄉居生活,不僅造成農村高齡者的不適應,更影響到農村原有建築廢置比例提高。而提供「在地老化」及「社區照顧」的照護系統,極為重要。
本研究透過協助式照護、閒置空間再利用等相關文獻探討分析農村社區之閒置空間建構照顧住宅之可行性。研究發現目前雲林農村社區之閒置空間含蓋有穀倉、台糖辦公室、農產品加工廠、老人會館、社區活動中心、三合院住宅、透天厝等七種類型。因此,在現有的農村社區中運用既有閒置空間建構符合協助式照護理念之社區照顧住宅除可以吸引部分隨子女留居都會區之高齡者返鄉接受照顧,促進農會進行多元化福利產業經營外並可活用農村先住空間資源。因應農村之特殊文化與生活型態,充分利用多餘的閒置空間,建構一個符合農村高齡失能者照顧之人性化環境。
二、論文主要的論點
2-1社區照護
「社區照護」所秉持的就是「在地老化」強調住宅環境條件應能隨著居住者身體機能的老化,滿足居住者不同階段的生活能力與居住需求而提出的照護理念(黃耀榮,2003)。廣義的社區照護功能含蓋了原居住宅的居家照護、日間照護中心、協助式照護的社區照顧住宅等多元化照護方式。
- 「居家照護」係指個案留在原居住宅中由家屬提供照護服務,其方式並可由護理專業人員到個案家中提供相關疾病之照護及教導家屬如何照顧罹患疾病的家人(賈淑麗,2000)。
- 「日間照護中心」一般由護理之家或養護機構附設,利用白天時段提供給慢性病患者各項醫護服務及生活照顧,如:護理服務、復建治療、活動功能訓練、團康活動、膳食營養及日常生活照顧等(張鳳琴等,1995)。
- 「協助式照護」係在一個類似家庭的環境中,為衰弱或失能老人提供具有彈性的長期照護服務。無論是在環境設施,或是提供服務上,協助式照護均致力提昇個人的尊嚴、自主、獨立和個體性。(Wilson,1995)。
2-2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概念
- 「閒置空間」係依據「文建會試辦閒置空間再利用實施要點」定義為依法指定為古蹟、登錄為歷史建築或未經指定之舊有閒置之建物或空間,在結構安全無慮,仍具有可再利用以推展文化藝術價值者。傅朝卿(2001)在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理論建構中提出「閒置是狀態,空間是對象」。基本上,空間的閒置呈現它的沒有用、沒有機能的特質,有些是原使用者已不存在或是所有權人已經放棄之閒置空間,然後也有是因為管理不當的空間。
- 「再利用」之字眼,依西方學者與建築專業人員來描述,比較常見的有整修、修復、改造、再循環、改修、環境重塑、延續使用、再生即可適性再利用等意義,其中以可適性再利用最能表達舊屋新用之觀念(傅朝卿,2001)。
「閒置空間再利用」之意義除了保存部份或整體之史實性外,替舊建築尋求新生命則是更積極之舉動;再利用之保存方式是一種比較積極、比較生活化之保存。王惠君(2000)提出公有閒置空間再利用有下列意義與效益,期分別為「提高政府財產及資源之利用效能」,將公有閒置空間透過適當的規劃與經營,積極且充分有效地再利用,可創造或延續地盡其利、物盡其用的意義,不但對地球環保有所助益,並可增進政府資產利用之效能。其次是「創造公有閒置空間之多元功能再利用」,藉由各種類型的空間利用,帶出多元化的使用想法,更可以就閒置空間之規模、類型、性質、區位及現況的條件,研擬合宜之空間永續經營方式,使空間的特質能充分發揮,創造多元的使用效益。
三、論文的研究方法、步驟與特點
3-1研究方法與步驟
收集現有相關文獻,作為此研究的基礎理論。
- 探討社區照顧相關理論、照護服務資源現況及各類長期照護環境建構方法回顧等,並調查雲林地區長期照顧現況。
- 收集現有建築與室內設計及閒置空間再利用文獻,並調查雲林地區閒置空間現況。
- 以協助式照護之相關理論及雲林地區長期照護現況為依據,探討協助式照護應用在農村閒置空間之環境需求。
- 以問卷調查、訪談法,瞭解照顧住宅之環境需求。
- 分析照顧住宅環境需求差異,以提供未來農村地區照顧住宅規劃之參考。
3-2研究特點
經由文獻探討,本研究擬定以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失能類型、居住型態、工作類型、居住區域七項為農村社區照護環境需求調查之變項。並將農村社區照顧環境需求調查內容擬定為以下三部分:
- 居住相關空間需求。
- 公共活動相關空間需求。
- 公共服務相關設施需求。
經由雲林地區人口結構的分析,將其分為海線及山線並遴選出16個社區為樣本,進行調查。針對此16個樣本進行問卷調查各社區閒置空間之區位、設置年代、設置目的、造成閒置原因及管理單位等方面之問題。根據社區所提供之閒置空間,先針對空間規模、環境現況、建物構造、毀損狀況等實地拍照及測繪後,再以autocad繪製出實際平面圖。並分析整理出閒置空間之類型,公共閒置空間類型:穀倉、活動中心、老人會館、台糖辦公室、加工市場及碾米廠。私人閒置空間類型:三合院、透天厝、加工廠。
四、論文與設計專業領域之關係
本論文主要是在探討建築與室內設計領域,而建築物之「閒置空間再利用」的「閒置」,說明了空間的狀態,在此空間對象再利用之前,閒置空間常是環境中被遺棄的角落,而此種空間包含各種類型之建築物與構造物,甚至是開放空間,只要他們目前是真正的閒置,應該都可以是再利用的主體。而建築的「再利用」理論,是結構安全的老建築可以用史實性與現代性兼顧再循環期生命週期,並且讓其本身變得有價值。
五、論文寫作策略
本論文的寫作方式,首先針對主題做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回顧,主要是瞭解社區照護及閒置空間再利用相關理論。以雲林地區調查範圍,並收集雲林地區社區照顧發展現況及閒置空間現況。將以上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與討論,以協助式照護之相關理論及雲林地區長期照護現況為依據,探討協助式照護應用在農村閒置空間之環境需求。經由雲林地區人口結構的分析,將其分為海線及山線並遴選出16個社區為樣本,進行調查。綜合以上的方式再做分析與討論,最後將研究之結果提供給未來農村地區照顧住宅規劃之參考。
六、論文與將要研究方向之關係
未來將會朝高齡者照護環境方向著手,本論文主要在探討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照護住宅,以協助式照護之相關理論,探討協助式照護應用在農村閒置空間之環境需求。本論文以公有閒置空間為主,期望在未來能進一步針對高領者照護應用在私人居家或機構中的閒置空間,其範圍也相當廣。而在未來論文寫作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首先,要收集相關文獻及理論並整理分析,以支持後續所要探討的論點,其次,將要調查之範圍現況做深入的探討與分析,再來是遴選案例做設計操作的模擬。最後將研究之結果提供給設計師或使用者參考。
七、論文的優點與侷限
7-1論文之優點
- 本論文研究之主題甚佳,除了在討論上有所探討外,也有相關的實用性。且擺脫過去閒置空間再利用為文化創意產業空間的觀念。並將高齡化社會趨勢應用在空間上做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提供給未來農村地區照顧住宅規劃之參考。
- 論文撰寫之順序安排妥善,針對提出之論點進行分析及建構其研究流程順序,但在文獻回顧尚須加強說明。
7-2論文之侷限
- 本研究僅以農業化程度較高之雲林縣為研究範圍,並以農業化程度、失能人口比率為考量,遴選出16個社區樣本。針對65歲以上失能者及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因此部分家屬受訪過程中多會以照顧者之情緒影響部份資料之真實性。
- 多數鄉鎮市無逐年修正失能者基本資料,且無針對失能者年齡分類建檔,故從當地近五年資料中,尋找65歲以上高領者作為當地高齡失能人考的參考。
- 在閒置空間調查中,以結構完整而廢棄不用並具有實體建築物之閒置空間,且原空間目前使用功能不彰為主。
- 本研究之照顧住宅環境需求僅以性別、年齡、健康狀況、失能類型、居住型態、工作類型、居住區域七項作單一屬性差異性分析,建議為來可以針對此七項進行交叉分析。
八、結論
本研究經有雲林縣地區農村社區之長期照護發展現況、閒置空間建築類型及社區照顧住宅照護環境需求之調查結果發現,造成農村聚落閒置空間,其因產業轉型而廢棄不用或因協會為正常運作,導致使用率極低。在照護需求方面,照護對象包含輕度、中度、重度之失能者,戶外休閒及團體活動應多安排,復健及生活自理訓練為迫切需要。而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方式,如為分離兩棟建築時應各自成為獨立之始用空間,對於原有建築增建方式,以水平式增建為優先也應考量地方文化與習俗。
此篇論文架構安排妥善,但在文獻回顧方面可再多探討相關文獻,以支持後續的研究。從這次論文評析作業中,學習到做研究時,所要探討議題的重要性,相關文獻的整理及現況調查與分析,是必須要深入的了解,凡事都是要有依據或理論的支持,這樣的論文才有其價值性。且一篇好的論文是值得我們去評論與學習的。
九、參考文獻
鄭君胤,2004,農村社區閒置空間再利用為照顧住宅之研究─以雲林地區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碩士論文
楊裕富,1995,設計論文寫作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