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議題寫作發表

 

後現代建築之解構主義                                             鍾凱悅 

 

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之父賈奎斯‧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對於語言學的研究中產生,是一種反對

與超越西方傳統形而上文化的思想理論。德里達於1967年出版關鍵性的三本著作:「論

文字學」、「口語與現象」、「書寫與差異」,提出以文字學理論取代傳統的語言中心

主義(phonocentrism),證明語言系統的不可靠,也從此奠定了解構哲學的理論方向。

解構主義是對結構主義的分解和破壞。結構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為認識事物與研究事

物的方法論。瑞士結構主義者皮亞傑認為結構有以下三種特徵,整體性、轉換性、自律

。結構被視為是一種關係的組合,是由各個部分相依存而構成的整體。 

 

  

解構主義建築

解構主義建築理論認爲建築的主要問題是意義的表達,建築符號的不可信賴,會導致錯

誤解讀。因此,建築傳達的意義並不可靠,有時候一個符號可以傳達幾個不同的意義。

如何正確傳達意義成爲解構主義建築師思考的問題。       

解構主義建築是一個從19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建築思潮。建築的解構主義,是指建

築設計作品本身能夠提供一種解構的觀點,或是指建築設計作品能夠提供視覺震撼,讓

觀眾對特定的議題產生省思。不過前兩者都很難達成,所以往往退而求其次,只要是建

築設計作品能讓觀眾、使用者有參與創作對話、參與詮釋、參與特定議題的感受者,即

為建築的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建築特徵

它的特點是把整體破碎化,拆散建築元素之間的系統關係,製造建材間的矛盾性與衝突

性。在形狀、色彩、比例、尺度等方向的處理極度的自由。形體具有動態,傾倒、扭轉

、弧形波浪、衍生等手法造成的動勢或不安定效果,有別於一般穩重肅立的建築形體。

動勢大量採用傾倒、扭轉、彎曲、波浪等豐富動態體型。

  

有許多建築師也試著擺脫舊有的建築手法,在1988年六月於紐約大都會現代美術館

(MOMA)舉辦解構建築七人展,分別為蓋瑞(Frank Gehry)、哈迪(Zaha Hadid)、

庫哈斯(Rem Koolhaas)、李柏斯金(Daniel Libeskind)、楚米(Bernard Tschumi)、艾

森曼(Peter Eissenmann)、希莫蘭(Coop Himmel blau),加上英國建築設計(A.D)雜

誌專刊的出版,解構主義建築得以聲明大作。

 

以下舉三位建築師案例

  

 圖片1.jpg 圖片4.jpg

楚米(Bernard Tschumi)   

拉維列特公園                

楚米的解構主義作品,巴黎拉維列特公園以『點、線、面』三者的抽象概念整合。利用

『點』的元素,在『點與點』之間,產生一像走廊般的『線性』元素,使之互相串連,

發展成為動線機能,連結南北兩側與各建築量體之間的路徑。『面』,處理為一些開放

空間的形式,所以整個公園的規畫構想,將為『點、線、面』三者之抽象概念所構成。

a.JPG 

 楚米在公園中蓋了41座紅鐵鑄造形體不一的10m立方體, 放射性的幾何排列於公園中,

同時每一個小量體的主體部份都運用鮮紅的造形,然後其他部份好像是自由組合或自然

生長出來似的。

圖片5.png圖片6.jpg 

哈蒂(Zaha Hadid)

Vitra消防站

哈蒂的早期作品,德國Vitra消防站,造型主要由三個放射性建築量體組成,水平板塊與

乾淨俐落的牆面傳達出消防隊的精神『快速、精準』。速度和動感是這棟建築外觀給人

的印象,銳角形的入口遮陽板凝結出「一觸即發」的超強動勢;非直角的歪斜量體蘊釀

出視覺性的速度感。

b.JPG 

室內空間,透過牆板的切割、窗框的搭配和直線式人工照明的運用,在視線上產生一種

延伸的透視集中效果,使空間有一種「高速」感。整個建築物除了人所站立的樓板與地

平面之外,不見其他水平與垂直的傳統建築空間應有的參考元素,牆壁是斜的,門也是

斜的,連廁所隔板都是斜的,使得一般日常空間。

 

圖片12.png foto_postal_03.jpg 

蓋瑞(Frank Gehry)

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 

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是蓋瑞的後期作品,他實踐了一種建築為藝術的創作理念,由

鋼骨、鈦金屬、長石、落地玻璃窗等元素交錯組合而成,遠望宛如一座大型的戶外雕塑,

看似如綻開花瓣的繁 複外貌下,實際的內部空間設計是相當簡潔明亮的。

從北側對岸遙望,美術館的造型驚為天「魚」,高聳的燈塔渾如躍出水面的魚尾,形成連

貫的親水空間。在河畔發揮其基地的特性,面對的中庭有整片的玻璃牆,讓館內的參觀者

體會到畢爾包的藍帶河濱美景。

  c.JPG

整個美術館的中庭就像花蕊,參差高低不一的藝廊就似花瓣般向外盛開,廣場上以鮮花塑

造出的「巨犬」作品與美術館相輝互映,蓋瑞為畢爾包塑造了出眾的地標。

 d.JPG  

 

 

 

結論

解構主義建築是一個從19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建築思潮。是對結構主義的分解和破壞。

它的特點是把整體破碎化(解構)。主要想法是對外觀的處理,通過非線性或非歐幾里得

幾何的設計。非矩形化之形式、牆版複層化(類似形)、牆版(柱梁)、結構分離(形成

開口)、錯位並置、破口(空間相互穿透)來形成建築元素之間關係的變形與移位,譬如

樓層和牆壁,或者結構和外廓。視覺外觀產生的各種解構「樣式」以刺激性的不可預測性

和可控的混亂為特徵。

 

 

參考文獻

後現代設計藝術 楊裕富,林萬福/ 田園城市 200231正式發行

http://home.educities.edu.tw/tsuiyh/go/depo01007.html

http://w2.nioerar.edu.tw/basis3/22/lk13.htm

(解析-解構主義姜得勝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副教授)

http://home.educities.edu.tw/lingyf/na/pep022.html

http://content.edu.tw/senior/art_life/tp_cc/structure/f37.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鍾凱悅 的頭像
    鍾凱悅

    專題研討(一)

    鍾凱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